文化研究 : 理論與實踐 /Wen hua yan jiu : li lun yu shi jian [Chu ban. ed.]
 9789571137322 [PDF]

  • 0 0 0
  • Suka dengan makalah ini dan mengunduhnya? Anda bisa menerbitkan file PDF Anda sendiri secara online secara gratis dalam beberapa menit saja! Sign Up
File loading please wait...
Citation preview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z 認同 ? 199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初稿翻 譯協助:王筱璇



本 章檢視 文化研 究中有 關主體 性與文 化認同 的辯論,探 討西方 世界關 於「自我政權」(regime of the self) 的種種假說 。在政 治鬥爭 與哲學 、語 言學思辨的推 波助瀾 之下,「身分 / 認同」一躍 而成為 一九九?年 代文化



研 究的中心主題 。女 性主義 、族群 性及性 別取向的政治,連 同其他相關議 題 ,與認同的 政治緊 密相接,並且引人 關注。這些爭 取與圍 繞身分 / 認同



的鬥爭逐 一浮現 ,令人 不禁要問:究 竟什麼 是身分 / 認同?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主體性 (subjectivity) 與身分 / 認同 等概念 ,相互之間 可說是 關係緊



密,幾 不可分。然而,我 們或可 將主體 性看作 是我們 身為人 的存在 狀況, 以及成為 一個人 所經歷的過程。換 句話說,也 就是我 們如何 被構成 為主體







fjm



(constituted as subjects) 的過程。所謂 作為一個主體 ,意思 是說: 人之所 以為人,不免「受 制於」(subjectto) 其所置 身的社會過程 當中, 從而界



定群 我關係,而 使我們 成為為 了自我 及他者 而存在 的主體(as subjects



for) 。這當中,我們 對自己的認識(也就 是自我 概念)稱作自我認同 (self-



identity) ,而他 者的預期與意見則構成了我們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



?



因此 ,研究 主體性 的問題 ,也就 等於探 問以下問題: 我們如何看待 自己? 他者如何看待 我們?



個 體是文 化產物 主體性和身分 / 認同 是某一 條件下才會產 生的文 化產物 ,這意 味人是 社會的 、文化 的產物 ,也 就是說 ,身分 / 認同 乃是社會建構 ,不可 能獨立



於 文化再 現與涵 化之外。並沒 有哪一 個已知 的文化 不使用「我」這 個代名 詞, 也沒有 哪一個 文化沒 有自我 或個體 等概念 。然而,在每 一個文 化中,



對於「我」的使用 ,則意 義皆有 不同。在西方 社會的 文化中,個人 覺得自 己獨 一無二 的感覺,以及 所擁有 的自我 意識均 不相同,這是因為個 體無法



和親 屬關係網絡及 社會契 約分開 來看。



在 西方世 界關於 「自 我」的文化 概念裡 ,認為我 們具有 真實的自我, 我 們擁有 讓別人 得以了 解我們 的身分 / 認同。 我們利 用我們 自己與 他人可



以 辨認的 再現形 式來表 達身分 / 認同,這也 就是說 ,身分 / 認同是 一個經



由品味 、信仰 、態 度和生活風格 等符號 所意指的本質。身分 / 認同 是個人 的 ,也是 社會的,它 使我們 有別於 其他人 ,或與其他 人相似。我們 可能會 同 意身分 / 認 同與同 一和差 異的問 題有關 ,與個人和 社會及 再現的 形式有 關 。然而,我 們將 會質疑 一種關 於身分 / 認同 的假設 ,這種假設認 定身分



/ 認同的假說 是我們 所擁有 的事物 ,或 是一個 等著被 發掘的 固定的 東西。



, 身分



認同並不是一 個固定 的實體,而 是對於 我們自 己所進行的一 種充滿



情感的 描述。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01



本 質主義 和?本 質主義 西方有 關身分 / 認同的探索,是建立在 有身分 / 認同這樣的「東 西」 存在的 前提上,亦即身分 / 認同 具有普遍性與 恆常性 ,構成 了人皆 有之的



自我 概念的 核心;根據此 一觀點 ,我們 可說人 都具有 其構成 自我的「本 質」,名之 為身分 / 認同 。此種 本質主 義的觀 點假定 ,我 們對自 身的描



述, 如實反 映了吾 人本質 、根本 的身分 / 認同 ,因此 ,無論 是女性 特質、



男性 特質、 亞洲人 、青 少年, 或是其 他的社會分類,都有 固定的 本質。



與前 述觀點 大異其趣的是,持反 本主質 主義觀 點的論 者剴陳,身分 / 認同「一路 走來」(all the way down) 始 終是文 化性的,所 以因時 、因地



而 有殊異。身分 / 認同的 形式是 可變的 ,並 且與特 定社會 與文化 的局勢



(conjunctures) 相關。該類論點, 將身分 / 認同看 作是可 塑造的,統 稱為 反本 質主義(anti-essentialism)



?



此處 ,描述 自身的 語言文 字的指 涉對象



本身 並無本 質性與 普遍性 的意義 ,因 為語言 的作用 其實是 「製 造」而非



「發 現」它 所指涉 或再現 的對象 (見 第三章 )。 身分 / 認同 也者,不是事 物本身 ,而 是語言 描述; 身分 / 認 同是論 述建構 的產物 ,因 為時間 、地



點、 使用上 的不同 ,而會 改變其 意義。



自我認 同是一 種方案 對 紀登思(G/rfrfe/w, /99/) 而言,自 我身分 / 認同 的構成,有 賴於支



撐起 一種有 關自我 的敘事 (narrative) 的能力,從而建立自 傳式的、連續 性的、一致性 的感覺。認 同故事 (identity stories) 試圖回 答這些重大問 題: 「做 什麼? 如何行事? 成為什 麼樣的 人?」個人 嘗試建 構一種 前後一



致的認 同敘事 ,藉此「自 我形 成了從 過去到 可預見 的未來 的發展 軌跡」



(GWcfem,



因此 ,「自 我認 同並非 個人擁 有的某 種獨特 品質,



202



TFirr'1 或甚至 是某類 的品質 ,而 是個人 對他或 她的自 傳生涯 經驗進 行反思後所了 解的 自我」( G/rfrfewsÿ



/997: 53 )







紀 登思的說法與 常識上關於認同的概 念一致,因為他講 的自我 認同是 指身為人 的我們 認為它(自我 認同) 是什麼。然而,他 也同 時論稱 ,認同



並 非我們 所占有 的某類 特質;認 同也者 ,無法 從我們 擁有的 某些事 物來理 解 ,也 不是指向特定 的實體 或東西。相 反地,認同是 我們關 於自身 的一種



思考。然而,我們對自身 的想法 ,會 隨著時 空變化 及情境 差異而 發生變 動。這是 紀登思 將認同 稱作一 種方案(project) 的原因所在。所謂 方案,



紀登思 意指認同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而 且永遠 處於進 行中的 狀態, 一種像 是不 斷處於 游走而 非抵達終點的 情況。 認同方 案係建 立在我 們認為 我們是



誰, 根據我 們所處 之過去 與現在 的情境,從而想像我 們將會 成為什 麼樣的 人, 構成了 我們所冀求的未來的 軌跡。



社 會認同 雖 然自我 認同可 被理解 為我們 的方案,但 社會學 上不證 自明的 一個道 理是, 我們生於一個 早就已 經存在 的世界 。在 我們面 世之前,我們所習用



的語 言就已 為人所使用,而且也生活在 與他人互動的 社會關 係脈絡 之中。 簡單 地說, 我們是在社會 過程中 被構成 為個人 ,與他 人共同 分享社 會物質



資源 ,此即一般 所謂的社會化 或涵化 的過程。捨涵化,不足以 語個人 ,因



為我 們是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何謂「個 人」;捨語言 ,個 人性(personhood) 與認同的概 念本身 ,將 無法被 理解。



人之所 以為人,沒有 任何先 驗的或非歷史 的成分 。認同 可說全 然是社 會與文 化作用的結果 ,基於以下 原因:



人之所 以為人 ,何以 致之?這是 一個文 化問題。例如:個人 主義是 現代社 會所特 有的。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03



2. 語言和 文化實 踐為形 成身分 / 認同方案 的資源,這些 是社會 層面的 特徵 。因此,在 不同 的文化 脈絡中,對 於女人 、小孩 、亞 洲人 、老



人的定 義皆有 不同。 造成我們產 生身分 / 認 同方案 的資源,和 我們所 處的文 化脈絡 之情境



權力 有關; 我們是男性還是女性、是非 洲人或美國人 、有 錢或 是貧窮 ,就 會產 生不同 的方案,因此,身分 / 認同不只是自 身描述 ,而 是社會 歸屬。



社會身分 / 認 同和規 範權利 、義務 、認 可有關 ,在特 定的集 體 中形塑 著角色 。儘管 有跨文 化的變 異存在 ,以 身體屬 性如年



齡 、性別 等作為 標準化 的標記,這樣 的使用 方式在 所有的 社會裡



都 是非常 根本的( G/cWe/w, /SW.'



) 。



總結來說,身分 / 認同和類同與差 異有關 ,是個 人的,也是社 會的,



.



我們 應該說「身分 / 認同是 你和別 人的類同之處,也 是你和其他人差異之



處」(?efaÿ/P卯 S9) 。







碎裂 的身分



認同



在《文化 認同的問題》 一文中,霍爾定義了三個 將身分 / 認同 概念化



的方式 :(1)啟蒙 的主體(the enlightenment subject ); (2) 社會學 的主體(the



sociological subject) ; (3) 後現代 的主體(the postmodern subject) 。 此三 主 體將延 伸身分 / 認同的 概念,並且追 溯後現 代主體 斷裂的、去中心的發 展 情形。



-fmr-



2ÿ4*-w>-w>



啟 蒙主體 啟蒙時代將個人視為 獨一無 二的行 動者, 認為理 智和理 性是人 類的基 礎 。啟 蒙主體 乃是: 基於人 是全然 中心的 、統一 的個體 ,並且 具有理 性思考 、感



知和 行動的 能力。 在人的 「中 心」 有一內 在核心…… 這個 本質的 核心就 是人的 認同感



?



笛卡兒(R.Descartes) 的名f 「我思,故 我在」強調西方社會 的個體 是理性 、有意 識的。心智具 有理性 ,可 以依據 世界的 真實特 性了解 這個世 界 。用這 種方式 理解啟 蒙主體 ,不只是 一個哲 學問題,也是一個關 於主體



與身分 / 認同行程 的更寬 廣的文 化過程 ,因為 將人視 為統一 且有能 力組織



自己,這種 概念對 當前西方的自 我觀至 為重要。例如,在 西方 社會中,有 關道德的言談尋求 解決我 們遇到 的道德 和倫理 困境,主要和 個人對 行動責



任的問 題有關 。的確,個 人責任 具體表 現在法 律之中,認為 個人須為自己 的行為 負責。這也彰 顯在學術知識被組織成分立的學科,其中心理 學處理 個體心靈 的運作,而醫 學則負 責治療 個體的 病痛;經濟 理論 ,雖然 關切的 是社 會過程 ,但也 將理性 、自利與 有能力 選擇的個體置 於中心 地位。



社會學 的主體 如 前所述,身分 / 認 同並不 是自身 生成的,也 不是個 人內在所產生 的,而是經由社 會涵化所產生。這種社會化 的自身 ,霍爾稱之為社會 主體:



主 體的? 在核心 並不是 自主或 自足的 ,而是 形成於 「重 要他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05



者」(significant others) 中介 傳播他 或她所 生存世 界的文 化給主 體 ,文 化包含 了價值 、意義 和象徵(&//, /列26:275) 。



我們的 第一批「重要 他者」是家 庭成員,經由 被讚美、責罰 、模仿與 溝通, 我們向 家人學 習為何 社會生 存之道。因此 ,社會學觀 點的一個重要



假設是,人類 是社會 的產物,個 體會相 互影響 。自身 會形成 一個內 在統一 的核心,使 得個人的內在 世界與 外在社 會得以 互動。 社會價 值觀和 角色的



內化,透 過被縫 綴或被 「縫合 」進這個 社會結 構之中,個 體於是 漸趨穩



定 ,並且「符 合」其 所置身 的社會 結構。



後現 代主體 從 「啟蒙」主 體轉向「社 會學」主體的這場知 識運動,代 表著 不再將 人描述 成統一 的整體的一個 轉折,而將主 體看成 是由社會形構 而成的 。社 會主體 並不是 它自身 主體的 來源, 但它也 不是憑 藉自明 之理的 「整 體」,



因 為人們 採取許 多種社 會位置 (social positions) 。 雖 然如此 ,主 體被認



為 具有一 個核心 的自身(core self) ,有能力 反身性 地將自 身融合 於一個



統 一的狀 態之中。根 據霍爾 的理論 基模,所謂去中心或 後現代 的自身,涉 及 變遷的 、碎裂 的與多 重身分 / 認同(multiple identities) 。人們 並不是



由一 種身分 / 認同 所構成,而是 由多種 (時 而互相 衝突)的身分 / 認同所 構成。



該主體 假設在 不同的 時間裡 ,會產 生不同 的身分 / 認同 ,因







此 ,身分



認同 並不是 一致的 。我們 可能會 同時具 有許多 相衝突



的身分 / 認同 ,朝 向不同 的方向 ,因 此我們 的身分 / 認同 時時在



改變 。如 果我們 認為我 們從出 生到死 亡時, 都會擁 有一致 的身分



/ 認 同的話 ,這只 是因為 我們建 構了一 個故事 ,或 是對自 身的描



206ÿ.



.



述罷了 (7/a//,799? 277)



»



社會理 論與碎 裂主體 霍爾論稱 ,有 五個關 於現代 知識論述的斷 裂點幫 助我們形成主體是去



中心化 的概念 。這 五個現 代知識 論述的 斷裂點 包括: J. 馬克思 主義。



2. 精神 分析。 3. 女性 主義。 4. 語言 的中心 地位。 5. 傅科的 著作。



馬 克思主 義的歷 史主體 馬 克思主 義認為,個人 並沒有擁有一 種普遍 的本質 ,因為 「人 類創造 歷史,但 是在非屬他們 自己創 造的狀 況的基 礎上創 造」;這也 就是說 ,以



歷 史觀點 來看生產與社會關係,就 會知道,人 之所以為人,其道理 並非一



致,在特定的時間 、地 點以及 特質下,才會 產生主 體性。 因此 ,封 建的生 產模式 是基於 大財主 的權力,擁 有土地 和農奴 (或將 之租佃 給農民 ),因 此不僅 大財主和農奴彼此間 的身分 / 認同很不 一樣,



而且其與資 本主義生產模式下,資本家 (和 股東) 及其僱用的「自 由」勞 工之 間的社 會關係和身分 / 認同也相去甚遠。 大財主、農奴 、資本 家和勞 工的 意義大 不相同 ,因為他們 各自置 身在特 殊形式的社會 組織。 要不是 他歸諸 阿圖舍 對馬克 思的閱 讀方式 的重要 意義, 認定意 識形態



在主體 構成過 程的核心地位,那 麼霍爾對馬克 思主義 主體的解釋可能只是



一 個簡單 的社會 學解釋。意 識形態指的是 創造社 會關係 ,立 法保障 當權者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07



利益的 意義結 構或是 世界觀 。對 阿圖 舍來說 ,意識 形態形 成主體 ,這 種主 體並 非如笛 卡兒學 派所言是統一 的主體,而是 分裂的 、碎 裂的。



阿圖舍 認為,同一階 級會存 在於同 一環境,但是 他們並 非自動 對階級 形成共識 ,而是 因為利 益衝突 ,因 而被劃分到 該階級 。其形 成與否,會受 到 實際歷 史發展 所影響。就 算我和 鄰居的工作環境相同,但 是可能因為我



是男性 、她 是女性 ,我 是黑人 、她 是白人 ,或我 是自由主義者 、她 是民族 主義者 ,所以 我們不 會有同 樣的工 人階級認同感 。此 處的主 要論點 在於點



明主 體是經 由差異 、符徵 所形成,因此 我們是 部分由 我們不 是什麼 所構成



( what we are is in part constituted by what we are not ) 。在 此情境 脈絡底 下, 霍爾的 馬克思 主義指出身分 / 認同 的歷史特質,以及形 成於意 識形態



之中的碎裂 主體。 精神 分析與 主體性 霍爾的 去中心(decentrings) 的第二個概念 ,則 是來自 於佛洛 依德與



透過精 神分析 發現的 無意識 。精 神分析的意 義在於 釋放人 「內 在」對於規 範權 利的同一化,和外在 的論述 相連結 。霍爾 與許多女性主 義者們 ,開始



對於 人內在心智和 外在環 境連結 所建構 的論述 主體展 開精神 分析, 包括人 的幻想 同—化(fantasy identifications) 和情感「投 資」(A/enr~Me



a/.,



79S4) 。的確 ,這 個論點 對霍爾整個的「身分 / 認同」的概 念至為 重要, 身分 / 認同是: 一個 ?合點 ,一邊 是試圖 「質 問」、向我 們發聲 ,或 是召?



我們 進入作 為特定 論述的 社會主 體的各 種論述 與實踐 ,另 一邊是 生產主 體性的 過程, 將我們 建構為 能夠被 「說 話」 的主體 。身分



,認同 是暫時的情愫,建構 在我們 的論述 實踐上



?



根據佛洛依德,自 我是從「本我」( 有意識 、理性 的心智 )建 構出來



208



的,「超 我」是一 種社會 意識,而無意 識是心智符號活動的貯藏室,其運 作邏輯 與理性 不相同 。這 種對於人格的 觀點打 破了笛 卡兒認 為主體一致的



看法,我們 所做、所思不只是理 智整合 的自己所產生,也是 我們所 難以觸 碰 的無意 識運作 的結果 。因此 ,所謂 的自身 ,便 分裂成自我 、超我 以及無 意識 ,我 們可以 經由語 言和文 化的符號次序 ,對自身產 生一致 的敘事 ,這



也 就是說 ,透過 認同其他人以及社會 論述, 我們創 造出對 全體的認同。 對 其支持 者來說 (C/ odorow,/975, /939; M/fc/»e//ÿ /974; J./?oseÿ 7997) ,



精神 分析的 最大意 義在於 ,其 否定了 主體和 性意識(sexuality) 有 任何固



定的 本質,而強調 主體性的建構和形構。精 神分析 也透過同一化 (identi



fication) 的概念 ,指 出認同 的精神 與感情 面向。相反地 ,羅斯(McWw 及哪, / 卯6) 主張,



精神分 析是一 種用來 了解人 類的歷 史特定 方式’ 但不能



用來 調查人 所以為 人的歷 史性。他論稱 ,「許 多人 覺得勢必加以 診斷的 F 內在』



(theinteriority) , 並不是 一個心 理系統 ,而 是一 個不連續的表



層,一種 外在的折疊」(Awe,



?



因此,「內在」是由流通於 「外



在」的那些 論述形 塑的。



女 性主義 與差異 女性 主義是 一個理 論和政 治的多 元領域 ,挑戰行動 的觀點 和訓令 。一 般來說 ,女 性主義宣稱生 物性別 的差異 ,是社 會組織中基本 的且不 可減少



的軸線。女 性主 義認為 ,性 別為一 社會生活的組織原則 ,將 女性附 屬於男 性的權 力關係底下。



在霍爾 看來,女性主 義對主 體的概 念構成 了進一 步去中心的影 響力, 透過「個 人的 就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 的口號 和實踐 ,挑 戰了



這種 「內 在」和「外在」、公共 和私人 的區分。比方說 ,家庭暴力 可能發 生於私人場域,但是卻引起公 共和社 會關注 。女性 主義提出這樣 的質問 :



在 性別化 家庭的 脈絡裡 ,我 們如何形成性 別主體 ,從而性別的「內 在」被 家庭的「外 在」所形塑。因此,身 為人 不可能 有普遍 、統一 的意義 ,因為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I



209



身分 / 認同至 少有性 別差異 存在。 後結 構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女性 主義者



心/U997)



主張 ,生 物性別 和社會 性別是 社會及 文化所建構, 基於反 本質主義的立 場 ,男 性和女 性在本 質上並 非普遍 、一致 的分類,而是為論述 所建構 。就



其本身而論 ,後結 構主義的女性 主義者 ,關 心文 化建構 的主體 性本身 ,以



及男性和女性 的範圍。後結構主 義的特 色在於 其強調語言,而這語 言也對 霍爾提 出的碎 裂身分 / 認同 (fractured identity) 的論點具 有重要 意義。



語言 與認同 第三章論及 ,語言 不是反 映一個 獨立客 體世界 (「真 實」)的 鏡子,



而 是來自於偶然 、混亂 的日常 談話與 行動中的一種「出借 形式」的資源(a



resource in ‘lending form’ )(57/otter,



) 。在此, 認同不 是一種 固定、



永恆的事物 ,也不 是文字 指涉的某種內 在本質 ,而是 一種受 管制的 「言



說」他人的 方式。 認同是 由論述 建構出 來的這 個想法,是 基於以 下的看



法 ,認 為語言 無法指 涉一種可指涉 的本質 ,因 此本質 的認同 不存在。也就 是 ,再現不是 將世界 「描繪」出來 ,而是 為我們 將其建構出來 。這 是因為



以下 理由: 符號 產生意義的方 式不是 透過指涉一個 固定的 物件,而是透過與其



他符號 的關係。根據 符號學 理論, 意義是透過差 異關係 產生的。因



此,「好」的意義 在於與「壞」之間的 關係。 2. 符徵 (語言 的聲音 或記號 )與符旨 (符徵 所代表 的東西 ), 之間的 關係不 是固定 、永 恆的。



3. 我們 必須透 過語言 才能思 考有關這個獨 立外界 事物,不可能不使用



語言而直接 地看待這個獨 立外界 事物。我們也 不可能以上帝般的角 度 來觀察 語言與世界的 關係。



4. 語 言的本 質是關 係式的。字彙 產生意 義的方 式不在 於指涉 某個事



-fsrrr



210



物 、數量 的特徵 或本質 ,而是 透過語 言遊戲 使用上 的網絡 關係。 5. 每一個 字都含 有來自在各種 情境下 、其 他有關係的字的痕 跡或呼



應 。意義 天生是 不穩定 、且總 是處於 流動的,因此,延異 (亦即 「差 異與延 宕」)是指: 意義的 產製總 是處於 延宕的 狀態, 而且會



被其他 字的意 義添加( 或增補 )。 這 種語言 觀對了 解自我 與認同 有很大 的影響 。語 言不能 說它直 接再現



了一個 先存的「我」。相反地,語言 與思想建構了「我」,它 們利 用表意 行為的過程使 其產生。正 如一個人不 可能有 「我」,也不可能會有 認同。 相反地 ,一個 人是透 過語言 以一連串的論 述被建 構出來 。語 言不是 呈現一



個已經 存在的「真實 自身」,而 是產 生自我 。笛卡兒的一 句名言 「我 思, 故 我在」在此變 得相當 有問題 。「我 思 ,故 我在」暗 示了思 想是與 先存的



「我」分離 而再現 後者的。然而,因為在 語言之 外沒有 「我」,所 以思考 等於 存在;「我」在語言中是個 位置。



雖 然語言 透過一 連串的 不穩定 與關係 間的差異來形 成意義 ,它 也會在



論述中被規範,其 論述、建構以 及產生了知識 的標的。因此 ,我們所能說 的有關 於認同 的特質 ,如男 性的認同特質 ,是 被社會 限定的。認同 是論述 所建構 ,其 並不是 指涉一 個已經 存在的「事 物」。認同同樣 地不穩 定且會 被社會實踐 、規範 、預 測行為給暫時地穩定下來,霍爾認為,這觀 點是來



自 於傅科 作品的 影響。



傅科的 主體觀 傅科被 認為是建立了「現 代主體的系 譜學」(a genealogy ofthe modem



subject) 。 也就是 ,他追溯 了歷史上主體 的來源與世系 。這裡 ,主 體是被 極端歷 史化的,也 就是說 主體完 全是、也僅止 是歷史 的產物 。對 傅科而 言,主體性 是論述 的產物 。換 句話說 ,論述 (就是被規範 的言說 / 實踐方 式) 建立了說話 者的主 體位置 ,使 說話者 得以理 解世界 ,但 也使其 「受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11



制」於這 些論述 。主 體位置 是指透 過某觀點或一 組規範後的論 述意義 ,使



論述產 生意義。說 話發聲,代表的是站 在一個既存的 主體位 置上, 而且受 制 於該論 述的規 範力。



傅 科透過 受制於 權力下 的個體之個人 化方式 ,來 描述主 體是權 力的產 物 。對傅 科來說 ,權 力不 單是負 面的控 制機制,也是 自我的 產製者 。學 校 、工 作組織 、監獄 、醫院 、庇護 所的規 訓權力,以 及發 展中的 性別論



述,都藉著 使個體 具有觀 點以產 生論述 。他們 以論述 來書寫,而固 定論述 (例 如醫學 )。對傅 科來說,系譜學的 任務在 揭露完全深留 於歷史中的身



體的 印記,以及歷 史對身 體的摧 毀過程



/9私



?



身體 是規訓



實踐 的場所,在其中產生 了個體 ,這 些實 踐是特 定歷史 情境下的犯罪 、懲



罰 、醫學、科學、性別 等論述 的結果。因此 ,權力 是生產 性的;它生 產了



主 體性。



傅科著 重在三 個規訓 論述的 層面:「科學」組成 了個體 以為探 究的標 的;「自 我的技 術」, 個人藉 此將自 己轉為 主體;以及「區分的 實踐作



為」,其 將瘋癲 與理智 分開、守法公民與罪 犯分開 、朋友與敵人分開 。規 訓的技術產 生在各 種不同的場域,包 括學校 、監獄 、醫院、庇 護所 ,產生 了傅科 所稱的「柔 順的 身體」,該身 體可以「被 支配 、使用 、轉 換和改



良 (Foucault, 1977: 198) 。 規 訓牽涉到個體 藉由劃 分實踐、訓練和標 準化而 在空間裡的組 織化。



它同 時帶來 了知識 、權力 與控制。規 訓透 過效率 、生 產性與 「常 規化」 (見第 三章)的方式 ,藉 著階 層式分 類及命 名來產 生主體 ,因此 ,我 們被



產 生與歸 類成一 特別類型的人。分類的系統是常規 化過程 的核心,也因此 是 一個範圍內主 體產生 的核心。例如,學校要 求我們 在特定時間內要待在 特 定地點 (教室 或餐桌 )' 監視 我們的活動、並和他 人比較 〔所 謂〕 我們



的能力(例如 考試)來評等 我們。 規 訓與生物力量(bio-power) 的論述可 從歷史 來回溯 。因此,我 們可



以把 一特定「自我政權」歸 到一特 定歷史 文化的連結上。也 就是,不同類



212-



型的 主體是特定歷 史和社 會體系 的結果。傅 科反駁「弱者 的偉大 神話」而 把 主體看 成是特 定歷史 下的論 述產物 ,兩個 主體間 沒有絕 對的連 貫性存 在 。這是 反本質 主義者 的觀點 ,認 為主 體是支 離破碎 而非一 統的。



接令 的自我 對霍爾來說,馬克 思主義 、精 神分析 、女 性主義 、語言 理論和 傅科的



作品 ,均解 構了本質主義論者所 認為,有一致能動者(agent) 「我」,並 擁 有固定 的認同。在文 化?究 的認同 概念中,反 本質 主義論 者強調 一個去



中心 的主體,自我 是由多 重且時 常變動 的身分 / 認同所 構成。 反 本質主 義與文 化認同 霍爾(&//,7990) 用 文化認同對本 質主義 和反本 質主義 提供了 大略的



定義。本 質主義 認為, 認同是「一 個統一 的真實自我」的集 合體,因為共



享同樣 的歷史 、文化 起源以 及符號 來源,因而形成認同 。因此 ,「英 國認



同」乃 是透過「英國國旗」(Union Jack) 所形成。英 國國 旗是第 二次世 界 大戰時 的記憶,就像 是觀看 英國足 球聯賽 、每 年例 行的國 會開議 典禮以



及 夜間新聞的集 體儀式 。這個 假設是,經由符 號再現,的確 有集體 認同的 存在,例如,黑人的認同感,是因為擁有 類似的經驗。



以「英 國」和「黑人」並列來看 ,本 質主義的假設 可能會 有問題 。英 國 認同是屬於白盎格魯 •薩 克遜的認同,而居住 在英國 的黑人( 或亞洲 人 、猶 太人、 中國人 、波蘭 人等) 則破 壞了此 種白人 的認同。其重 新定義



了 「英國 人」, 包括來 自非洲 、現居 住於英 國的黑 人在內 ,都應該 是英國



人。不只是 英國認同會產 生問題,黑 人認同(black identity) 也是 如此, 因 為居住 在非洲 、美國 、加勒比海 、或 英國的 黑人,不但會 有共同 的黑人



文 化認同 ,而且也會有 所差異。身為英 國黑人 ,不等同於作 為非洲 黑人或 美 國黑人 〔的經 驗〕。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13



關於文 化認同 ,霍爾所持的 反本質主義立 場是既 強調其 類同點,也強 調認 同係圍 繞著差 異點而 組織的。文化 認同並不是固 定的、本質的 反映,



而 是一個 「變成」(becoming) 的過程 。換句 話說,沒有所 謂認同的本質 可供 挖掘, 所謂的文化認同乃是 根據類 同與差 異而持續形成 的過程 。文化 認同並不是一 種本質 ,而 會時 時改變,由於具有 差異點 的關係 ,其 所形成



的認同 會多元且持續 增加。 差異包 括階級 、生 物性別 、社會 性別、 年齡、 種族、國籍 、政治地位( 在很多 議題上)、 宗教 、道 德觀等,而每 一個論



述地位 均為不 穩定的。美國 、英國 、黑人 、男 性這些 名詞的 意義, 其實都 是持續 改變的,並沒 有定論。反 本質主 義則並不是說,我們 沒有辦 法去談 認同 ,應該 說認同 的本質 是創造出來的 ,所有 多元的 、轉 變的、碎 裂的認



同接合 在一起 ,會 形成 完整的 認同。 認同 的接合 拉克勞



/977) 主張,論述 概念之 間沒有 必要做連結。 經由權



力和 傳統的連結,因而暫時形成 了接合。接合 的概念 是以社 會生活 的觀點 來看 ,例如:我們 認為認同是一 致的、永恆的,但其 實是獨 一無二 的歷史



特定條 件下的 暫時穩定狀態 ,或 是意 義的任意封閉 狀態。 霍爾 (// //, /9966 ) 認為,接合 是一種 連結,在某一情境下 ,將 兩種不 同成 分結合 在一起 ,認同 的結合 就是將 不同的 成分重新接合 。因此,個人



是論述成分 獨一無 二的歷 史特定 接合, 但也會 被社會 所決定 或規範 。因為 認同 、階級 、性別 、種族 、年齡等的論 述並不 是自動 連結, 它們還 是可以



以不同方 式接合 。因此 ,所 有的中產階 級白人 不必和 黑人女 性的上 班族, 共享 同樣的 認同。 霍 爾以克 萊倫斯 •湯瑪斯 ,一個 非洲裔 美籍的 最高法 院大法 官的例



子, 說明保 守的政治?點 。湯 瑪斯大法官被 安妮塔 •希爾控 訴性騷 擾的罪



名,而 安妮塔 是一名 黑人, 之前為 湯瑪斯 的同事 。霍爾指出:



-fmr-



214-'



一些 黑人因 為種族 理由而 支持湯 瑪斯, 其他人 則因為 性別的 關係反 對他。 黑人女 性會因 為根據 「黑 人」 的認 同或是 「女 人的



認同」 而意見 分裂; 黑 人男性 則會因 為性別 偏見是否凌駕 他們的



自 由主義 而意見 分歧; 白 人男性 不只會 因為政 治考量 ,也 會因為 自身對 種族或 性別的 認同而 有不同 意見; 保 守的白 人女性 支持湯 瑪斯 ,這不 只是因 為政治 的關係 ,同 時也是 由於他 們反對 女性主



義; 白人 女性主 義者由 於性別 而反對 湯瑪斯 。因為 湯瑪斯 是一法 界 的精英 ,而安 妮塔只 是新進 人員,在這個 事件中 ,也出 現社會



)



階 級地位 的議題(



?



霍爾認為 認同是 對立的 、矛 盾的、交錯的 ,沒有 獨立的認同可以支配



或組織認同,認同會因 為主體 的再現 而轉變 。我 們是由 碎裂的 、多 元的認



同 所構成 。這 對霍爾(&/A







來說,意味 了認同「不可能性」和 「政



治 意義」。的確 ,認 同的可 塑性和 政治意 義相關 ,我 們對於 自己和 其他人 的看法,會 轉變我們認同 的特質 。關於 主體性 和認同的爭論 與我們如何形 成 人類主體的方 式有關 ,這也 就是說,我們 會變成 怎麼樣 的人。



互動 的場域



紀登思



主張 ,自 身的多 重敘述 並不單 只是語 言意義



改變所 造成,也會受到社會 關係的多樣化 、文 化脈絡 、互 動場域 所影響 (關 於論述 的說明 ,請見 第十章 )。例如,和 十八世 紀的佃 農相比 ,現代



人之間 的關係更複雜,人與 人互動 的空間 和地方 / 場所 也更多,包 括工作 同事關 係和家 庭關係、和朋友的 關係,以及藉由電視、電子 郵件和 旅行等 和全 世界相連結的 關係。 文化脈 絡與互 動場域 的增加,造成我們比 較容易



對特定 主題產 生認同 ,因 此人 類會因 為環境 而對主 體所持 的態度 有所轉 變。我們可能 會說, 時空中的論述 、認同及社會實踐,變成一相互 影響的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I 215



組合 ,而對 於認同 的文化 政治、 人類的 生活形 式產生 衝擊。



能動性 與認同 的政治 : 能動性 的問題



在文化 研究中,雖然認為認同 是論述 所建構 ,但 仍有值 得思索 的問題



存在。 尤其是,如果主體 和認同 是論述 的產物 ,如果它們都全然是文化的 和 社會的 ,我們 是否可以想像 人類如 何行動 並引起改變?由於在這些主張



中, 主體比 較像是 「產物」而非「製造 者」, 我們如何解釋,在文 化政治 的變 遷中, 人類的 能動性如何?



傅科與能動性 的問題 傅科注 重論述 、規訓 和權力的議題。主體 是論述 所建構 、是權 力的產



物 ,論述 規範了 人類在 社會和 文化情 境下能 說什麼。特別 是規訓 現代性



(disciplinarymodernity) 的「真理 政權」(什麼 是真理 ),包 括權力 / 知 識(power/knowledge) 的關係。知識是權力的展 現形式,並 影響了 主體性 的生成 。就 其本身而言,傅 科讓我 們了解 ,在 社會次 序中, 主體性 和認同 的關係 為何。



然而 ,他並 沒有告 訴我們 ,為 什麼 有些主 體會和 特定論 述有關 ,或是



一 個主體 如何經由學科 論述實 踐來抵抗權力 (& //. 7"心)。這也就 是說, 他並 沒有讓 我們了 解主體 附屬於 論述下 的情感投資, 我們也 並不了 解能動



性的理論。在此脈 絡之下,傅科 將主體 描述為「柔 順的 身體」,是 論述造 成的「效果」;這 種看法 引起女 性主義 者和投入身分 / 認同 政治的人所關 切 ,因 為它似 乎剝奪 了主體 的施為 / 能動性(agency) ,而 能動性是進行



政治行 動所需 要的。 傅科晚 期的作品可說 是著重「自 我的技術」(techniques of the self) ,



216



"Tim 重新 導入能 動性這 個概念 ,以及反抗(resistance) 和改變的 可能性。傅科 ?究主 體如何「被引 導以關 注自我,去解答、 辨別和承認他們本身 是慾望



的 主體」



/ 卵 巧), 換 句話說 ,自 我認識 自身作 為一個 主體,



涉及的是自我構成 、承認與反思 等實踐 。此一 對於自 我生成 作為一 種論述



實踐的 關切, 集中於 「關注自我」(care of the self) 的倫理 學問題 1



?



根 據傅科 ,倫 理和實 用的忠 告有關 ,是關 於日常 生活中人應該如何關



心自身 ,例如什麼是「好」人 、什麼 是能律 己的人 、什 麼是 有創造 力的人 等 。他 們著重 「對自 身及其 他人的 管理」,因此 ,倫 理論述 是我們 形成自 身,讓我們 自己得 以存在(bring ourselves into being) 的方法(Fomcom", /979, WS#,



/9%) 。 倫理 論述建 構了主體地位,讓能 動性得 以發生 。我們



可 以主張 規範論述建構了能動性的主 體地位 ,這也 就是說 ,能 動性 是論述 建構, 是權力 的生產 特徵。



紀登思 和結構 化理論 紀 登思批 評傅科 忽略歷 史敘述 能動性 的說法 ,認 為理解 主體是 行動和 知識的 主動者 。紀登 思根據 葛芬科



/967) 的說法 ,主張 社會秩



序是經由有技 能的及 有知識 的行動者之日 常活動 和記述(以語 言記述 )所



• f 譯註 : 傅科晚 期著作 〈性經 驗史》



原 計畫撰 寫六卷 ,但 在寫完 第三卷 (關注 自我》 後辭世(79S4, 英譯本 出皈於 7?6 年 ), 呈 現了傅 科晚年 的思 想進程。{性 經驗史 > 一書的 中文譯 者佘碧 平在譯 序裡對 傅科的 思想轉 折有精 闢的 討論:「如 果說在 60 年 代福柯 〔譯按:本地 多譯作 傅科〕 專攻 知識考 古學, 在 70 年代他 又轉向 權力譜 系學, 那麼從 80 年代起 ,他 則關注 r 自我 的倫理 學』。 以往 他力圖 揭示主 體是如 何在主 流話語〔譯 按:即 論述〕 實殘 中被構 成和塑 造的,



以及其 中的權 力機制 ,可以 說他更 多地注 重反思 和批判 社會規 範的控 制系統 。到了



80 年代, 他把注 意力轉 向闡述 『自 我的倫 理學』,即 個體是如何通 過一套 倫理學



和自 我塑造 的技術 來創造 他們的 同一性 。對於福柯 來說, 僅僅揭 示個體 被他者 (如 社會 規範) 通過話 語實踐 構成為 主體是 不夠的 ,還 要關 注個體 的自我 創造的 自由和



自律」(見佘 碧平譯,< 性經 驗史〉,上海:上海 人民出 版杜,P.14) 。



第六章



主艘性 與身分 / 認同 | 217



建構 。行動 者所能 得到的資源是 社會的,而社 會結構 (或 行動的 規律模



式) 並未平 均分配 資源及 能力予 行動者 。這也 就是說,社會 體系的規律或



結 構屬性 控制了 行動者。例如:對於男 性或女性的期 望模式 不同,讓男性



與女 性成為 不同的 主體。 性別主 體讓我們的行 動會因 性別而有不同 ,像是 父親或母親 ,就 有不同 的行為 模式。



結構 化理論(GWcfew /9ÿ) 聚焦 於人經 由行動而產製 或再製 社會結 構 的方式 2 。 規律 化的人 類活動 並非因 個別行動者而 存在,而是繼續不斷



的被 他們透 過表達自己為 行動者 的手段 所重新 創造。人們經由行動 而再製



了使其 行動成 為可能的條件 。身 為一個 男性或女性,構成他 或她的性別期 望和實 踐有所 不同, 接著我 們學會 作為一個父親或母親 ,然 後根據 這些規



則行事 ,並 且再 度複製 了這些 規則。 在此脈 絡底下,紀 登思(GtWe/w,



——《勞動 工人的 養成》(iear



以77) 的著作



討論了 威利斯



fW/b,



/ g(〇La6〇Mr) 。 該書認為



年輕小伙子們(the lads) 是 積極有 見識的 行動者,他 們根據 他們的階級期



望,拒絕 接受學校教育 。然而,經由抗 爭行動,他們 不知不 覺製造及再製 了階層地位。 年輕人 之所以 拒絕學 校教育 ,是 因為他 們不覺得學校教育和



他 們的未 來相關,他們只想 從事工 人階級的工作(他們 對此評 價較高 ); 這 又導致 他們在 學業表 現上的「失 敗」,而 在後來 被限制 於從事 特定職



業。 紀登思 試圖以 此例向 我們展 示:人既是積極主動 、有見 識的行動者,



而且同時是 被階級、性別 和族群 等社會 結構所形塑, 並且複 製了這 些社會 結構。



2. 譯 註:紀 登思的 「結 構化 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 解決了 社會結 構與個 人能動 性之 間的二 元對立 ,為 社會學 研究開 創一條 嶄新的 思路。



218



結構的 雙元性



紀登思 的結構 化理論的核心 概念是 「結 構雙 元性」( duality of struc¬ ture) , 意指結 構不只具有限 制權力 的作用 ,也 同時 有賦予 權力的作用。 此處 ,個別 行動者 受制於 他們能直接控制之外 的社會 力量; 不過, 社會結



構也賦 予了個 人行動 時所需 具備的 力量。 對紀登思來說 ,認 同牽涉 的同時 是「能 動性」(個 人有能 力建構 其行動 方案) 與「社會 決定」(socialdetermination , 我們 的行動 方案係 出於社 會建構 過程, 而我們 所具有 的社會



身分 / 認同 也是被 賦予的 )。 舉例言,社 會中定義的「母親」指的是 不給薪 的工作,我 們都 受限在 這種 ?念中。然而 ,母 親的身分讓我 們的行 動就像是一個 「母 親」:和小



孩親近 、和 其他母親建立 關係等。我們 被先存 語言所 建構及 限制,但是語 言也是自身 知覺和 創造力 的意義 媒介;這 就是說,我 們只能說可用 語言表



達的話 ,然 而語言 也是我 們言及 任何東 西時的 媒介。 對傅科 來說, 主體是 歷史特 定論述和規訓 實踐的「結 果」,但 是傅科 的 作品卻 無法解 釋特定 的主體 為何和特定論 述相關 。然而,傅 科也 提出能



動性是 經由論 述建構的倫理 ,其中心為 對自身 的關懷 。的確 ,能動 性可說 是論述中的主 體地位。雖 然紀登思傾向強調能 動性和傅科的規訓和 決定要 素, 我們可 以說主 體是被 決定的、或 是具有 能動性 。為了 理解這 種可能 性 ,我 們必須進一步 定義能 動性的 概念。



能動性 的概念 能動性 的概念 與自由論和經 由自由能動性 所產生 的意志 、行動 、創造



力、 原創性 和改變 的可能性有關 。然而,我們 必須區分自由能動性 (由自 身所建構)的「精 神」概念 ,以 及將能 動性視為社會 生成, 而可以 差別地 分配社 會資源,在 特定 地點以不同能力行動。例如:我的認同觀點 與教誨



第六章



主R 性 與身分 / 認同? 219



和書寫有關, 不是由 一個前 語言的「我」單純做 選擇的 結果;相反的,這



是因 為家庭 和教育背景所造成的 論述價值結果,讓我可以主 動實現 活動, 成 為一個 能動者。能 動者的行動是 自由的 ,「不 是受決 定的」,而 能動性 是 社會建 構出來 的行動 能力。



所謂能動者 是自由、不 受決定 的論點 ,會 因為以 下兩個 原因而 站不住 腳:



——



J. 不 受決定 或獨立自存的 人類行 動如何 形成? 從 無中自 發形成 是原 創的後 設物質和精神 形式。







2. 不只是 傅科和 紀登思 的作品,還 有許多 歷史的 和社會 的作品 指出, 主 體是被 他們外 在的社會力量所決定 、引起 、製 造的。 我們是 「影 響 歷史」的主體 (〃?吵, /MP)



?



能動性是創 造差異 能動 性由行 動構成,造成 實踐上 的差異。在 這裡 ,能動性指的 是選擇



採取 X 而非 Y 的行動過程 。因為 能動性 是社會 生成, 有些行 動者比 其他人 有更多的行動 區域: 某些人 可能受 過較高的教育 ,某些人可 能擁有比較多 財富 ,因 此他們的行動 選擇比其他人 來得多 。能 動性的 概念是 「行 動會有



差異」,而 不是 去研究「是自 由的、不受決 定的」問題 ,因為行動 是社會 建 構的。



選擇與決定 就其本身而言 ,制定 X 而 不制定 Y 並不 是代表我們 選擇了 X , 選擇和



決 定的問 題仍是能動性最受爭 議之處。以下有一 些相關 概念:



L 小說家昆德拉(Milan Kimdera) 指出,「我們永遠不知道我 們想要 什麼 ,因為 我們只擁有一 種生活,所以 我們無 從比較 之前的生活和



未來 的生活,哪一種比 較好」



心〃 ,/9S4.S)



。 我們面對 一連串



220ÿÿ



的偶 然選擇 ,但 我們無 法比較 它們。



2. 當我 們在比較過去行動的結果時,我們 是在判 定價值 ,以我 們先存 的社 會建構 價值來 判定。 我們的 選擇基 礎是根 據我們成為主 體的方 式來 決定。



3. 佛洛依 德的作 品帶給 我們的 影響是,我 們行動和選擇 的方式,是被



那些 我們無 法意識 的精神 及情感敘事所 決定。 行動也 會受到 主動者 的外在 意識所 決定。



4. 現代 生活中,行動 是性格 的慣例 ,行 動不 只是意 識論述 ,也 有些行 動 是被視為理所 當然的。我 們不只根據自 身意識 做選擇 ,有 時也會



根 據社會 決定的 慣例做 選擇。 5. 我 們並沒 有擁有 對於我們行動 狀況的「客 觀」知識,因為我 們無法



走 出自己的環境,來比 較原始 的自我。我 們描 述自己的存在 狀況,



往往是 根據社 會建構 的自我。我 們能做 的是生產另一 個關於 我們自 身的 故事。



總 結來說 ,能動性是被 決定的 結果。它是一 社會建 構的行 動能力,沒 有人能夠擁有 完全不 受決定的自由。不過,我 們可以 藉能動 性來了解我們



本身 ,而且 我們擁 有面對 選擇和 做決定 的存在經驗。即使這 些選擇 和行動 是社會力量(尤其 是語言 )所 決定的,這仍 是我們 的行動 。社會結 構的存



在(或是 語言的 存在) 是行動 的情境 ,我 們無 法逃離 社會決 定因素 而擁有 人 類自由或人類 行動。



論 述模式 將自由論和 決定論 視為不 同的論 述形式(modes of discourse) 與論述 建構的 經驗, 這樣的 講法應 該是恰 當的。



1. 我們不能逃避,在 獨立真 實中, 語言是 達成神 聖優勢 的觀點。去詢 問人們 是真的「自由」或真的「被 決定」是沒有 意義的。自由論的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21



論述 和決定 論的論述是對 於人類不同的 社會生 成敘述,可能 有不同 的意義,或 是應用 在不同地方。



2. 我們 在行動時抱持自由論 的概念 ,而決定論 的論述「自始至終」都 無法 解釋真 實存在 的經驗 。換句 話說,它並沒 有存在於我們 的曰常 實踐 之中。



3. 因為自由論與決定論 的論述都是社會產製 出來的 ,為 了不同目的,



用在 不同的領域, 我們大可談論 免於政治壓迫 與經濟 匱乏的自由, 不 需說施為者一 定擁有完全不 受限制 的自由。這 樣的論述方式 ,對



照不 同的社 會形構 與決定,從而根據我 們社會 決定的 價值來 判斷何 者 較佳。 原創性 認為主體和認同是偶 發和被 決定的,並不 代表我們不是 原創的 ,認同 是社會 和文化 的產物,我 們可以 經由自 身的社 會資源 來了解 我們的 個體性



(individuality) 。 我們是「歷史 烙印」的主體,我們所採用的特殊 形式, 論述成 分的特 殊排列 ,使我 們擁有 獨一無 二的家 庭關係、朋友關係 、工作



關係 。進一 步來說,我們 可以將 心智無意識的過程視 為創造 的特殊 資源,



因 為每一 個 人都是「偶 然性的 組織」(tissue of contingencies) (/?ÿ吩, ?



例如,夢可以視為是特 定人的獨特的、原創 的聯想,因為沒有兩



個人會 有一樣的夢境 。自 我是 原創的,就像 萬花筒中的千變萬化,或 像是



白雪皚皚 中片片不同的 飄雪。



創新與改變 自我被決定或事出有因的偶然性,不會 使得創新行動(innovative acts) 的問題更 加棘手 ,因為 它們可以被了 解成社會研究 、論述與 精神狀 態的獨



特組 合的實 際結果。創新 並非行 動本身 的性質 ,而是 就該行 動在特 定歷史



-fmT"



222-



與文 化局勢 下相對於其他 作為的 形式與 結果, 我們予以回顧 時所做 出的判 斷 。創 新也是 一個脈 絡展演(performance-in-context) 的問題 ,因 為創新



作為 是形成 於文化生活某 個領域 的論述 ,轉換 傳遞至 另一領 域所造 成的結 果。比方說 ,在藝術實踐 或餘暇互動的 領域中形成的個體性 與創造 性的論



述 ,放在 紀律導向的工 作組織 、學



或家庭( 以家長 權威和 控制為 結構準



則)的 脈絡下,可能 帶來創 新或甚至引起 騷亂的 後果。 創新和 改變是 可能的,因為 我們是 獨一無 二的論述個體 ,也因 為構成 社會的各種論 述本身 有其矛盾之處。在近 代西方 社會的 文化脈 絡底下,我 們可以理解 我們會 「重新 接合」自身、 重新創 造自身 、以及以獨特 的形式



重新形 成自身 。這 並不是 說我們 不是被 決定的,我們 可以藉 由創造 新語言 讓 本身顯 得獨特 。我們 製造新 暗喻來 描述我 們自己,並 延伸我們描 述的技







/99ÿ)



?



這不只可應 用在個 體的範圍內, 也可以 應用在 社會形



塑中。經由 考慮社會要素 的接合 ,社會 變遷是 可能的,我們 可以重 新描述 社會次 序和未 來的可能性。



如維 根斯坦







川?) 所主張 ,沒 有什麼是私有 的語言 ,重



新思考 是一種 社會的 和政治 的活動 。透 過重新 思考、重新描述和物 質實踐



產 生變遷 。經由社會實 踐和社 會對立 的結合 ,重 新思 考本身 帶來了 新的政 治主體 和實踐。例如:霍爾 (// //. /9966) 認為,雅 買加的羅斯塔 發里派 是因為學習說 新語言 而形成 新的政 治實體 ,而他們的 語言乃是根據 聖經所



改造,以適合 他們的目的。



能動性 、原 創性 和創新 的概念 很重要 ,因 為它們都是政 治認同 和社會 變遷 的基礎 。這也 就是說 ,認 同政治 (identity politics) 依 靠人類 有目的



與有 創造力 地行動。然而,我們 必須問,以反 本質主 義來看 ,認同 政治意



指 什麼? 如果沒 有認同,認同政 治如何形成?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23



炎本質 主義、 女性主 義與認 同政? 女 性主義的政治 (見 第八章 與第十 二章) 提供了一個認同政治 的好例 子,它是 奠基於 「女 人」這個被 認為具 有共同 利益的分類。有些女 性主義



者的 作品預 設了一 個因生理共同 性造成 的共同的利益。然而,這樣 的生理 本 質主義 卻受一 些問題 所擾。



生物 學論述 了 解女人 如何以生物學 為基礎 建立一 個共同 利益的 信條是 很難的 。並 不是因 為女人 有類似 的身體 ,就表 示她們 享有共同的文 化和政 治利益。相 反地, 女人可 依階級 、種族 、國 籍與其他文化 形式與實踐來 區分。例如,



一個 對西方女性主 義的批 評即是 ,許多中產階級的西 方運動,並沒 有主張 黑 人女性 以及發 展中國 家女性 的利益。甚至,更關 鍵的是 ,我 們無 法找到



存在 於文化 論述之 外的生 物證據。所有 的知識 包括對 生物的 了解與 共同利 益,必須 且不得 不以語 言的形 式表達且受制 於論述 的資源。沒 有一 種生物 事 實的本質不是 社會與 文化的建構分類所造



。因為論述之 外沒有 生物,



所以很 難了解女人的 政治信 仰可以 奠基於共同的 本質或「真 實」的 生物事 實。



這 不代表「一 切都是 論述」,也不 意味著 身體不存在。用維根 斯坦的 觀點看 ,身體 的物質 存在是 一項無 庸置疑的事實 。這也 就是說 ,我 們不能



不靠著 這項前提來發 生作用。誠如維根斯坦認為,我們 原則上 會想像,每



一次我 們開了一扇門 ,就 會看到 自身下 方是個 無底的 深淵, 但這是 無意義 的,這 對我們而言是 不可理 解的。 誠如 巴特勒



/99J) 認為,論述與 身體的 物質存 在是不 可溶解



的。論述不只是 我們了解身體 是什麼 的方法,論述也 將身體 以特別 的方式



使其附加了 立場:「換句 話說,『性』是一種 理想的 建構,是經由時間強



■fmf



224ÿ*ÿÿ



制被具體化的。這不只是 一種單純的事 實或靜 態的身 體狀況,而是一個過 程 ,其中規範性 法條透過這些 規範一再地強 制實行 ,以達將『性』具體化



的 情況」(Bw/a /993:7-2) 。性的論述利 用其指引的反 覆行為 ,將 性帶進 立場以成為 一必要 的規範 。性 是建構 出來的 ,也 是一個 人不可 或缺的,我



們藉 以形成 主體與 主宰身 體的具 體化。



性 與性別 許 多女性 主義的 論點不 著重生物決定 ,而 是基於 一個性與性別 的概念 化分野 ,前 者是 身體的生物性 ,而後 者是文 化前提 與實踐 ,主宰 了對男



人 、女 人以及 他們之 間關係 的建構 。因 此女性 的不平 等狀態 被認為 是其根 源來自 於社會 、文化 與政治的論述 ,以 及社 會性別 的實踐。這是 妮克森



/995) 所 稱的從 自我認同觀點而生的「掛 衣架」,意指 身體是



一 個架子,而文 化意義是另外被掛上去的。 她認為「這 樣的 一個立 場的關 鍵優 點在於 ,可 以使女 性主義 者同時思考女 性之間 的共同 性與差 異性」



W ) 。進而,因為性別 是文化建構的,所以是可以改 變的。 然而,如果我 們接受巴特勒 的觀點 ,認 為性與 身體是 論述建 構出來 的, 那生物 性別與 社會性 別的差 異點在此就不 適用了,因為 兩者都 是社會 建 構的。



在這 另類觀 點中, 身體並 沒有自 女性主 義理論 中消失 。反而



是, 它變成 了一個 變數而 非常數 ,不 再將其 主張奠 基在歷 史上普



遍認定 的男性 / 女 性分異 ,而 是一直 以一個 重要的 潛在元 素的身 分,一 直存在 於男性 / 女 性分異 如何在 任一特 定社會 中運作(M/995.4J-44, 斜體字 的部分 是我所 強調的 )







當然,多數 的社會 都持續以男女差別的 二元邏 輯發展 ,並 將此 二元邏



——



輯變成不利女 性的文 化期待 。然而,存在於女性 間的文化差異



不只是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25



由於階級 、種族 的不同,還 包括 女人該是什麼一暗 示不存在一種 普遍、 跨 文化的「女 性」分類,而被所 有女性 所共享。甚至,接受了性是文化建 構 的這個 概念會 導致男 / 女 分異的模糊化,造 成性的歧義與 二重化 。簡言



之, 不管是 生物本 質或文 化本質 主義者 ,都不 能由普 遍對女 性的認 知發現 女性主 義的信條應該為何。



普 世的女 性主義 ,可 能嗎? 卡普蘭 (尺叩/?,7997 ) 在討論非洲裔美國人艾莉絲沃克(Alice Walker)



與肯亞出生的英國亞 裔帕瑪(Pratibha Parmar) 導演的電影 《戰士標記》



(Wvr/orMirfc) 時,提 出了前述這些問題。這部片以影像 方式批 判非洲



部落 閹割少女陰蒂 (以減 少其性 愛快感 )的習俗 ,意 在以戲 劇化方 式呈現 恐懼與 痛苦, 並同時 教育婦 女閹割 陰蒂的 危險性。電 影藉此 主張陰 蒂閹割 是酷刑 和虐待 ,因 為這 麼做違 反了女 性人權(於 1995 年北 京婦女 會議中 被確認 )。 然而,該部電 影中的 成年非 洲女性 堅決捍 衛陰蒂 割禮是 傳統與



神聖儀式不可 或缺的 一部分 。雖 然卡普蘭同情反陰蒂 割禮的 論述,但也對



該片提 出批評 ,認 為這部 電影:



L 以犧 牲非洲 女性為 代價來 闌述其 論點。 2. 再 次以帝國主義 的傳統 來教導 非洲人 「更 好」的生存 之道。 3. 依賴其 既有對 非洲人 的刻板印象: 奇怪、野蠻。 4. 假 定的確 有一個 普遍的女性權 利存在,因 此是本 質主義 論者。 既 然在西方的非 洲裔美 籍人士 、英 裔亞籍 人士、與電影中的非 洲女人



間有個 無法彌 補的隔 閡存在,那 如何可能有一 個普遍 、全球 化的女 性主義 存在? 事實似乎是不 可能有 個都被 認同的法則或 者可能 的結合 ,以 針對什 麼構成 了正義 或女性 權利、 利益這 部分達 成共識。就其意義 來看, 普遍的



女性權 利是不 可能的,或 者就算 被主張 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可用於 所有時



空中的西 方分類 法的帝 國主義再現。



226



TTITr 因 為所有 的知識 都是有 立場且 受制於 文化的,因 此文化 與政治的論述



可以 抽象地 說是不可放在同一個 天秤來 測量的,也就 是沒有 傳譯的 後設語



言(metalanguage) 。女 性主義 不能消 除隔閡 而必須 對其受 限於特 定時空 這點抱持知足 的態度 。然而,我 們可以以語言使用者 的角度 來對其 他人產



生認知。如果我們視語言 (如 文化或 知識)不 是由不 可轉換 、不可比較的



法則所 構成的 ,而 是由可學習的 技術所 組成的,那不 可共量的語言 就只是 不可 學習的 語言了。如 戴維森 (Dav/A〇/7, /9S4) 所宣稱 ,說 另一種 語言無



法學習(或無 法翻譯 )是無 意義的,因 為我們 必須先對另一 語言學 習到某 個程度 ,才 會承認 有該語 言使用 者存在。因此,我們 必須鼓 勵對話 ,以及



——



試圖達 到實際 的共識。沒 有先 存的理由證明 為何這 會成功 遠無 法達成一一但也 沒有理 由證明 這一定 會失敗



或許共識永



/99ÿ) 。既然全



球 的女性 都承受 著貧窮 、不 平等與 暴力, 就一個 實用的 議題的 範圍內 ,也



很 難讓人 相信無 法達成共識。



女 性主義 的方案 以 上不表 示女性 主義的 方案是 無效的 ,也 不暗示 女性不 受制於 性別不



平等的模式中。相 反地 ,這 聲明將 原有主 張認為 女人是 如何的 、或甚至主 張女 性處於 父權體 制中的,以 另一種 「取 代」,主張 女性是 處於獨 特情境



7995:59) 。 妮 克森繼 續申論,認 為我們 不應把「女性」當



下的



成單數 的名詞,而 應當成語言遊 戲中的 一部分,而同 時具有 重?與 差異的



意義。結果,女性 主義被 認為是 一群相 信在特定情境 下有共享利益 的女性



之間的 一種結 盟政治 (coalition politics) 。「女 性」的意義 在女性 主義信 條中是 被形塑 的而非既存的。身分 / 認同政治也是被 創造的,而不 是被發 現的。



在同樣 脈絡下,羅逖 認為女 性主義 再現了女性是被再描 述成主 體的。 羅逖的 關鍵論 點在於: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 認同 |



227



不公 不義的 事情可 能不會 被認為 是不公 義的, 即使對 承受這



些 不公義 的人也 是如此 ,直到 某人發 明了一 個前所 未有可 供扮演



的角色 。只 有當某 人擁有 一個夢 、一 種聲音 ,以及 用來描 述這個 夢 的聲音 ,原先 看似自 然的東 西才開 始看似 文化, 原先看 似命運



的東西 才會開 始變成 一種道 德上令 人憎惡 的事情 。因 為直 到那一 刻 來臨前 ,只有 壓迫者 的語言 可用, 而大多 數的壓 迫者早 知教導



被壓 迫者這種語言,從 而使得 甚至對 被壓迫 者自己 而言, 若是將



自己描 述成被壓迫者 ,自 己都會 覺得匪 夷所思



W95d26) 。



此 主張是 表示女 性主義 的語言 將壓迫 帶入其 觀點中,並 延伸其 邏輯到 道德、政治的解放。女 性主義 根本不 需要本 質主義,真正 需要的 是一種



「新的語言」,其中關於女性的主張不會 聽來很 瘋癲而是可被 接受為「真」 的( 從社會 讚許的 角度看 )。女 性主義牽涉到 不少的被扭曲 的認知,而且 是一 種具有 特定目的與價 值結果的語言。這樣 一個語 言的出 現並非對普遍



真實 的發現,而是 發展中鬥爭的一部分,其有 內在的目的論 。也 就是 ,不 存在一 個未來 應走向 的先定 宿命。



創造 「新語 言」 和妮可 森一樣,羅逖 認為女 性主義 是在藉 創造新 語言, 而非發 現何謂 女人 或揭開 真理或 不公, 來創造 「女 性的 經驗」。因此 ,女 性主義 被視為 是「先知式的實用 主義」,以想 像並希 望造成 一個另 類形式的社群 。女性



主義藉 著獲取 語言上 的權威 的方式,為 女人形 塑了一 個道德 的認同,而非 假定有 一個女 人本質 的認同 等待被 發掘。



在與羅逖的對 話中,弗雷瑟



7995a) 暗示羅逖的再描述只適用



於個別 的女性。相反的,她建議,這種 再描述 形成了部分的 集體的 女性主 義信條 ,但需 要發展 其論點 ,關 於新描 述如何 重要,以及什 麼女人 該被賦



228



權。因此,弗 雷瑟將 女性主 義與最 好的民 主傳統 、以 及關於「女性 主義的 相反 領域」的集 體辯論 與實踐 相連接。藉此 ,她 開始 研究認同政治 如何帶



來改變( 在羅逖 的理論 中被輕 描淡寫 )。這些 主題會 在第十 二章被 提到與 解釋。



桃戰 對認同 的批評 這 種反本 質主義 者將認同的概 念定義為論述 所建構 ,是 文化研 究思想



中 較強勢 的一支。然而,在文 化?究中仍有 一支思想反對 、或 至少 追求修 正這樣 的概念: 1. 社會 與認同 概念的 論述中心說, 被認為 摧毀了 語言中的社會 意旨。 批評 家認為,一切 都變成 論述而沒有物 質真實的存在。然而,認為 我們 只能透過論述 獲得有關物質 世界的 知識, 不代表這樣的 物質世 界是不存在的。世 界的確 有一些 面向是「非由 人類心智活動 所造成



的果」



。但是,我 們不能 只透過 語言知 道它們 。巴



特勒 認為,論述和 物質性 是不可 分離的。的確 ,社會 如何包 含論述



之外 的事物 ,而 我們又 如何知道呢? 2. 奠基於論述的理論被 認為其抹除了人類能 動性, 也就是 ,人 類被看 成 是論述的結果。然而,我 們在 之前已談到這 個問題 ,認為 能動性



是社會建構 的行動 能力。論述藉 著提供 一個個 體能動性的位 置以產



生 行為。 3. 反本質 主義者 對於認同的論 點暗示 認同不 是實際 的價值。並 認為, 我們需 要更建 構性、 更正面 的對認同政治的解釋 ,基於一種 策略性



的本質 主義, 在其中,認同對某特定的 政治與 實際的目的而言是穩 定的 整體。這論點 需要進 一步的 修正。



第六章



主體性 與身分



認同 | 229



策略 性的本 質主義 指出,雖然我們可說「非洲身分 / 認同」(African



阿帕(??仇



identity) 是 一種可以被解 構的論述產物,但這 並不意 味著人 們不能用非洲 身分 / 認同 來進行 動員, 或是利 用泛非 洲主義(pan-Africanism) 來作為



爭取政 治變革 或改善 的手段 ,也 不表示 泛非洲 主義不 可能是 可以改 善人類 處境的 有價值 的工具。的確 ,他 暗示,在學 院裡夸 夸其談 ,大 力解 構身分



/ 認同,與大 多數人民的生 活或政治行動 的實踐形式根 本無啥 干係。 這個論 點在實 用目的上有若 干好處 。的確 ,策略 性的本質主義 可能是 實際上 會發生的狀況。霍爾(Ha//, /99J) 論稱 ,任何自我、身分 / 認同、



社 群認同( 如國籍 、種族 、性別 、階 級等)的意義,以及 其中流 動流政



治,都是 虛構的,被用 來標記 暫時的、局 部的、任 意的意 義封閉 的狀態 ( temporary, partial, and arbitrary closure of meaning ) 。為了 可能說或做些 事 ,某些 策略性 的切割 或暫時 性的意 義穩定 是有必 要的。正如霍 爾評論



——



道,「政治



若無語 言對權 力的任 意解釋 、意識 形態的 切割、 發言位



——



置 、立論 的交叉 與斷裂



是不可能的」(/ //,7993.736) 。



策略 性的本 質主義 最受批 評之處,在於 某些時候某些 聲音被 排除掉



了 。因此,女 性主 義的策 略性本 質主義 ,為了 策略考 量而將 女人視為本質 的類目,可能 導致某 些女性 (例如: 黑人女 性或拉 丁美洲 裔婦女 )對白人 女性說 「妳並 沒有考 慮我們 與妳們的差異點和共 同點」。同 樣地, 泛非洲



主 義可能 導致模 糊差異,而且可能排 除了某 些聲音 ,特 別是 「策略 性的本 質 主義」逃避 了這條策略的 分界線應劃在哪裡的問題。比方說 ,誰 是一個



非 洲裔或 是一個 女人? 策 略性的本質主義傾向 族群和 性別的「絕對 主義」 (absolutism) , 忽略了當代文 化與認同具有 的混雜(hybrid) 與融 合特質 (另 見本書 第七章 )。



文化研



理論 ?實踐



瘁韋 _晷 認同關 切的主題包括 自我認同和社 會認同 :它是 關於個



會的,關於我 們本身 •以及 我們與他人 的關係 。有人 主張;



和社



全是



文 化產%,無法 獨立存 在於文 化論述 的再現 之外。認同並 木矣 我們擁



有的一 個固定 的東西 ,而 是一種 「變 成」 (becoming ) 的動態 過程。



它 是一種 策略性 的切割



*



或是 語言上 暫時的 意義穩 定狀態 。我 們可以



將 認同看 作是規 約論述 (regulatory discourses) 經由同



一化及感 情投入



生的歸 屬感。



過程



自我



#理解為 一種 多重的、碎 裂的、去中心的概念。這是 由於語



言的不穩定性、我 們被多 重論述所構成



*



以及與 社會關 係和活 動場域



擴散 的結果 。這 些主張 並非否 定人的 能動性 •只 要我們 將能動 性本身



理解 為社會 建構與 行動能 力的差 異化;反 本質主 義的論 點也不 是排除 認同政治



*



只 要認同 政治能夠透過 語言重 新描述 •並且 暫時的 策略結



盟那 些至少 共享著 某些偭 值觀的 人們。



第七章



族群、 種族與 國族? 231



第七章



族群、種族 與國族



本 章討論 幾種文 化認同 的形式 :



、 種 族與國 族身分。這些 文化認



同的形 式被認 為是論述一展 演的建 構產物 (見 第六章 )。也 就是說 ,族



群、種族與 國族認同是我 們對充 滿偶然 與不穩 定特質 的文化產物的認同, 它們不 能被視 為普遍 或絕對 存在的「東 西」:不過,作為 關於我 們自身



的、 被規約 的論述,認同 也非任 憑己意,因為 透過社會實踐活動, 認同只 是一 種暫時 地被穩 定下來的形構 。的確 ,種族、族群 與國族 身分,已是現



代 西方社 會言及 認同問 題時不 斷會通 過的幾 個重要「節 點」。



種族 與族群



種族(race) 這 個概念 ,承 襲了社 會達爾 文主義 關於物 種起源 的生物



學論述 的遺緒,強調的是「血統系譜」(lines of descent) 與「人的 類屬」



232-'



(types of people ) 。 此處, 種族指的是所 謂的生物與生 理差異 ,尤 其是膚 色差異 。而 膚色差 異則經 常被用來連結 到人的「智力」與「能力」,被用



來斷 定那些「被種 族化」群體(racializedgroups) 的優 劣之分,從 而合理



化特定 「種 族」應居社會及物 質上所 處的尊 卑地位 。這 些種 族化的 分類方 式 (racialclassifications)



——



由權力 所構成,而且 也構成 了權力 本身一



一正是種 族主義 / 種 族歧視(racism)



的 根源。



程族化 「種 族化」(racialization) 或「種族 形構」(racial formation) 等概



念直 指種族 其實只是社會 建構的 產物,而非生 物學或 文化意 義上能 普遍適



/9W) 剴陳,



用 或反映 其本質 的類目。種族 ,如 霍爾



並非存 在於再 現之外 ,而 是社會 與政治 權力鬥 爭過程 所形塑 而成的 。因



此 ,可 觀察得 到的形 體特徵,被 轉化成 種族的符徵,包括似是而非地訴求



本質 上的生物和文 化差異。誠如吉爾洛(Paul Gilroy) 論稱: 接受膚 「色」,無 論我們 知道它 如何地 無意義 ,有其 在生物 學上嚴格限 制的物 質基礎 ,開 啟了介 入表意 理論的 可能性 ,而揚 舉 「種 族」 符徵 的伸縮 性和空 洞性, 以及意 識形態 的抗爭 必須被 完成, 以便將 它們轉 變成一 種開放 的政治 類別的 「種 族」 符徵,



因為是 抗爭行 動決定 了何種 「種 族」 的定義 會蔚為 主流, 也決定



了它 們會是 興是衰 的狀況(



7卵7:



JS-?)。



「種 族」的歷史 形構在 英國、 美國和 澳洲是 一個涉 及權力 與受制 / 從



從而有 色人種 占據著 結構性 的從屬 位置, 見諸?「生







(life-chances) 的每一 個層面。英國 的非洲 一加勒比海黑人族群 、非 洲裔 美國人 與澳洲 原住民,占據 的正是 低薪、低技術 的工作 ,從 而使得 他們在



第七 章族群 、種族 與國族 1233



住宅市場 、學校 、媒體和 文化再 現等各 個環節都面臨 了不利 的處境 。在此 脈絡下,種族形構或種族化過程, 有其固 有的種 族歧視,因為它涉 及了各



種形式(透 過種族 分類方 式和意 識形態 進行)的社 會經濟 和政治 的受制 / 從屬 狀況。



植族 主義千 T 種 作為 一種論 述構念(discursive construct) ,「種 族」一 詞的意義不斷 改變 ,而 且涉及 I#多玩爭,結 果是 不同的 族群被差別化、種 族化,而且都 不能免於不 同的種 族主義的影響。例如,亞裔 族群在 英國的 歷史過 程中受



到不 同形式 的刻板印象化,並且 在社會 和種族階層結 構裡占 據著不 同於來 自非 洲和加 勒比海 地區的 英國黑 人族群(British Afro-Caribbeans ) 。 英國 亞裔 族群被視為二 等公民,而 黑人族 群在英 國的地 位則更 是等而下之; 前



者被 刻板印象化成 醫生和 小店主,而年 輕的黑 人在英 國則被 投射了 罪犯的



角色。 種族的意義隨 著時空 變遷而有差異。例如,論 者指出







英國的「新 種族 歧視」(new racism) 依靠的 不是有 關血統 優越的生物學 論述 (如在 南非的 種族隔 離政策 ),而 是排斥 將黑人 視為國 族一份 子的文



化差 異論述。此外 ,種 族的 意義也 因空間 而有異,例 如種族 在美國與英國 的意義即有微 妙差異 。在 英國, 在地人 口原本相對上可說是同質的,由白 種人 口組成 ,在一九五?年代開 始改觀,許多 加勒比海地區 及印度半島的



有色人 種移民紛紛來 到英國 ,使得 國族認同問題 變成一 個關鍵 的類別 ,透 過此一類別, 種族化過程得以運作。然而,韋 斯特(%成 /992) 論稱 ,整 部 現代美 國歷史,始於 對美洲 土著民族的掠 奪與滅 種屠殺 ,繼 之以奴隸非 洲裔黑 人的漫 長歷史。因此 ,種 族問題 是美國 建國初 期即已 形成的問題,



與英國相比,美國 引起關 切的焦 點在於 種族問 題更甚於國族問題。



234



族 群的概 念探討 族群性(ethnicity) 是 一個文 化概念 ,指的是特 定人群 共享的 規範、 價值觀、信仰、文 化符號/ 象徵與文化實 踐活動。「族 群」(ethnic groups)



的形成 ,有 賴於在 特殊歷 史社會 與政治 脈絡下發展的一套共 享的文 化符徵



(cultural signifiers) ; 族群團 體鼓勵 一種至 少部分 基於共 同神話 、祖先的 歸屬感。然而,根 據反 本質主義論述 的觀點 (見 第六章 ), 族群團 體其實



並非基 於源初的連帶或是特 定團體 擁有的 普遍文 化特徵 ,而 是透過 論述實



踐而形成的。族群 性形成 於我們 談論團體認同 的方式,以及 我們認同族群 符號與 象徵的 方式。



族群 性是一 種表述 關係的(relational) 概念 ,關 切的是自我認 同與社 會歸 屬的種 種類別 。我 們自認 的身分 / 認同,取決 於我們 認為我 們不是



誰,因此塞 爾維亞 人不是克羅埃 西亞人 ,也 不是波 士尼亞 或阿爾 巴尼亞



人。如此一來,族群性最好被理解成:在 特定社會歷史 狀況下 ,被建構與



維持的 一種邊 界形成 的過程(a process of boundary formation) (价/•仇



7969) 。當然,族 群性不 是關於 事先給 定的文 化差異,而是 一種邊 界形成 與維持 的過程,這並不是說 族群的差異性 不能被 以人為 、社 會的方 式建構 出來 ,透過 諸如血 濃於水 、同胞 手足與 祖國等隱喻符 號建構族群內 部的普 遍性、 固有疆 域與純 粹性。 一種討論族群 性的文 化主義 概念是 一項有 價值的 嘗試, 試圖逃 離根植 於種族 此一歷 史概念 之中的 種族主 義指涉。如同霍爾所言:



如果 黑人主 體與黑 人經驗 不是被 自然定 型化, 也不能 因為某



些其他 的本質 主義保 證而得 以形成 ,那 麼它們 必然是 在歷史 、文 化 與政治 過程中 被建構 出來的 。這種 在歷史 、文化 與政治 過程中 被建 構出來 的東西 ,就 是所謂 「族 群性」







族群性 一詞承 認主體



第七章



族群 、種族 與國族 | 235



與認同 形成過 程之中 ,歷史 、語 言與文 化的重 要作用 ,也 承認此 一事 實即所 有的論 述都是 被置放、位 置與情 境的, 所有的 知識都



有其脈 絡條件 與限制(&//, /"HW)



?



不過 ,族群性此一 概念並 非沒有 使用上的問題,而 且仍然是一 個充滿



爭議 的用詞。例如,白種 的盎格 魯一薩 克遜人 經常用 此一用 語稱呼 其他有 色人種 ,從 而視亞 洲裔、 非洲裔 、中 南美洲 裔與非 洲裔美 國人為 族群團



體 ,但 對英格 蘭人或白種的 盎格魯 一薩克 遜人或 澳洲人 卻不作如是觀。此 處,白種 被想當 然爾地 認定是 普遍的,而 任何其他的 非白種 人則被 看作是



以族群 的方式 構成的 團體。 事實剛 好相反,白種的英格蘭人 、美國 人或澳



洲 人實際 上與其 他有色 人種同 樣是構 成了族群團體 。正 如戴爾(R.Dyer) 剴陳 ,研究 白種族群特性 ,「應 先 將白種 族群特性看作 是奇怪 、陌 生的事 物 ,而非 將它看 作是理 所當然 的人類 常態的標準、規則」(巧# /997) 。 雖然 如此,如他所指出的,認清 白種性(whiteness) 是一種 歷史的 發明, 不 意味它 可以單憑我們 的願望 就被輕 易地取消掉。



族群 與權力 族群性 此一文 化概念 的問題 之一, 是權力與種族 主義的問題可 能被擺 在旁邊。如在 一些對 於多元 主義的 討論中,族 群性可被用來 建議, 一個社 會形構 乃是與 多元與平等的 群體一 同運作,而非階層化的種族 化團體 。影



響所及,胡 克斯 (如?紅 /"0) 與吉爾洛(Gi_/rW7?7) 偏 好使用 「種 族」 一詞 ,不是 因為它 對應於 任何生物學或文化上的絕對 事實,而是因為它隱



含 (並引 導我們 去探查 )權力 的問題 。與 此相反 ,霍爾(&//, i 效